在开发区精神宣讲大会上,开发区团工委书记王晶和行政事务局文秘科副科长唐晔华生动的阐述了开发区精神的内涵,记者对演讲内容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根基。而开发区精神,是凸显开发区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展示开发区形象、引领开发区发展的一面旗帜。
作为齐梁故里,丹阳经济开发区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其精神内涵也十分丰富。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有没有团结互助的道德风尚,是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健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集体要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团结,国家要实现繁荣富强更需要全体人民的团结!丹阳经济开发区正是这样一个充满团结奋进精神的地方。还记得今年夏天,连日的强降雨造成了开发区一些地势较低的区域受淹,积水严重的地方甚至成为了“孤岛”,给居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灾情发生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立即对全区抗涝排险工作作出部署,及时研究防汛抗洪救灾工作,保证技术参谋到位、物资筹备到位、抢险队伍到位、通信保障到位。危难之际,由民警、城管、民兵组成抢险分队,无数的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成为抗洪排涝的中流砥柱。开发区人奋战在抢险的第一线,共从洪水中背出被困老人和孩子20多人;暴雨中交警们站在齐着小腿的雨水中,在车辆拥堵路段指挥车辆,疏导交通;消防大队的战士们更是冲在第一线、冲在最险处,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雨再大,压不弯开发区人自强不息的脊梁;水再急,冲不毁开发区人保卫家园的信念。我们团结奋进,我们携手同行。在曾经的艰苦斗争和建设年代,全区人民团结一致,与落后的生产方式作斗争,与艰巨的建设任务做斗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在艰难困苦的挑战与考验面前,全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增进了深厚的感情,有难大家帮、众人划桨开大船成为全区人民的思想共识和积极行动。
当前,丹阳经济开发区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建设勇攀高峰,城市建设大踏步向前,社会民生稳步提升,开发区人用无数的心血和努力,用团结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团结奋斗的开发区精神,任何困难都将被我们克服,任何坎坷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当今社会是打破桎梏、创意无限的创新时代,是创行立业、各领风骚的创业时代,是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创投时代。“开放创新”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开放创新”,就不可能做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市品质的根本提升,就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创新驱动能力;没有“开放创新”,就没有科学发展,没有“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也没有率先发展的希望,就不可能成为顶尖的城市。
丹阳作为眼镜之都,现有大小眼镜企业和商户2000多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体系。然而,一些眼镜店主坦言,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以及电商行业的冲击,眼镜企业和商户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只有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包容新生事物,才有可能有新发展、新突破。
在阿里巴巴组织的入驻诚信通特色平台培训班上,丹阳眼镜城老商户束金宇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以为做眼镜生意,拼的是店面位置、价格、款式、功能等,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现在通过开放创新,紧跟网络时代,通过化零为整集体上网,一起在网上赚得盆满钵满。”开放创新的发展精神在丹阳眼镜城得到了有力地印证,商户们通过解放思想、创新驱动,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式发展,获得了更多真金白银。当前,电商正在成为眼镜产业的“标配”,眼镜产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新思维、新模式、新载体。
创新精神在丹阳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才使得我们丹阳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开发区精神是开发区的灵魂,是融入到你我他的血液之中,是发自肺腑的浓浓的眷恋与热爱,这份眷恋,这份热爱,来自对开发区的认同感、自豪感、归属感。开发区精神凝聚着我们的团结和自信,我们更要将这种精神深深地熔铸在自己的灵魂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更属于我们开发区的辉煌!